珍惜
每一分資源

任何資源對崑鼎都很珍貴
我們不斷思考要如何提升資源循環效能
因為這將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

Outlook

趨勢展望

台灣推動多元化垃圾處理
延役升級屆齡焚化爐

2017年六月環保署發布多元垃圾處理計畫,計畫時程自2017年持續到2022年,中央地方將投入逾一百五十億預算對十一座焚化廠進行升級,盼能至少再延役十五年,每年增加二十六萬公噸的垃圾焚化處理量,相當於一座九百噸焚化廠的處理量能;每年亦可取得三十四萬公噸的區域調度量,提升灰渣品質及暢通去化管道。

除焚化項目的升級改善外,此計畫亦同時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化,解決堆肥臭味逸散及資源化產品去化問題,補足國內因缺乏垃圾自主處理設施造成的垃圾處理缺口,對於缺乏垃圾自主處理設施的地方縣市及垃圾處理設施量能不足之離島地區,逐步實現在地多元化垃圾處理的目標,有效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減少垃圾運轉費用。

身為台灣焚化產業的主力成員,崑鼎與政府、事業主及社區維繫緊密的合作關係,也積極參與國家和地區環境政策及議題,故針對此次多元垃圾處理計畫,崑鼎以業界實務經驗分享下述想法:

焚化廠升級整備 提升發電效能

台灣發展垃圾焚化已逾二十年,最後一座焚化廠於2008年完工,距今已十年,隨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外近年來新建設或整建的焚化廠所皆應用效能較佳技術,相比之下目前國內所使用技術實有升級整備需求及迫切性,焚化廠若升級整備不僅可延長使用年限,亦可展現下述成效:	
  • 導入先進焚化技術,提升設備發電效能;
  • 提升污染防治效率,可與國際(如歐盟)最新廢氣排放標準接軌;
  • 藉由展現上述技術應用之綜效,可提升台灣焚化產業競爭力,增加對外業務發展機會。

新世代垃圾處理技術 試點培養本土化技術

相較於傳統機械式焚化技術,氣化技術是現今國際上備受矚目的新技術,主要優點為具有較好的燃燒及污染防治效率,不過目前各國將氣化技術應用在垃圾處理上的實績尚不明顯,且處理容量較小,易受垃圾性質因素影響,仍需回歸到項目特性來選擇較合適的技術。

另外,台灣部分縣市與離島面臨垃圾處理設施量能不足之問題,可先採試點方式應用氣化焚化新技術,若成效良好,不僅可望提升垃圾就地處理能力,也可促進本土化技術之發展。

掌握循環經濟大趨勢 擴大底渣及廚餘再利用管道

底渣再利用、廚餘資源化是循環經濟熱門的討論議題,且在國際上已有許多成熟的技術。以底渣為例,經檢測符合品質規範之底渣,妥善處理後可應用於道路鋪設材料或土建材料;廚餘經消化後所衍生的沼渣沼液副產物也可應用肥料或用於農業灌溉上。

儘管國際上已有上述技術的應用實績,但台灣法規與行政配套措施與循環經濟目標仍有落差,如現行底渣的開放並未強制引導擴大於公共工程之使用;而廚餘消化後產生的沼渣(液)因尚未開放在肥料或灌溉上使用,皆導致去化困難,若政府有政策上的推廣,將可確保此類資源化產品的循環再利用。

值得關注的議題: 焚化廠屆齡延役與整改

台灣在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回收成果備受國際推崇,美國《華爾街日報》就曾以「台灣:全世界垃圾處理的大咖」(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為題,盛讚台灣從昔日「垃圾島」蛻變為資源回收國際典範。然而,若回顧發生在2017年初的垃圾大戰,部分縣市政府遭遇「垃圾何處去?」的難題,似乎仍意謂著台灣的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回收尚有改善及努力的空間。  

環保署在1990年核定「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工程計畫」及「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截至2008年二月苗栗竹南焚化廠啟用,台灣已有二十四座焚化廠運轉,每日處理量約二萬四千六百公噸,有效解決台灣廢棄物處理問題。

在主管機關嚴格監督及操作廠商嚴謹操作管理下,台灣廢棄物處理問題平靜十餘年,不過隨著最早完工的木柵、新店及樹林等焚化廠運轉逾二十年,未來亦將有多座焚化爐達運轉年限,焚化爐的運轉效能將可能因設備老舊而遞減,導致廢棄物處理量下降,廢棄物處理問題恐有捲土重來之勢。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民眾將焚化爐視為鄰避設施,若新建爐線可預期將遭遇甚大阻力。環顧歐洲及日本等焚化爐先進國家已有不少屆齡成功延役的實績,台灣焚化廠使用年限到期後,如何延役及設備整改?如何提升污染防治及發電效率與節能等效能?將是焚化廠達運轉年限後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