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
每一分資源

任何資源對崑鼎都很珍貴
我們不斷思考要如何提升資源循環效能
因為這將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

Outlook

趨勢展望

崑鼎積極實踐淨零排放
生物質能源的開發與運用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2021年提出淨零排放路徑圖,說明2050年能源供應中,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等將大幅提高至80%,其中生物質能源的占比將達約20%(如下圖)。本文以生物質能源的開發與運用為題,分享崑鼎(ECOVE)如何緊跟國際趨勢,以核心本業落實循環經濟,發展與時俱進的技術和全方位的資源循環服務,為地球永續做出具體貢獻。

淨零排放情景下的能源供應總量 ( 資料來源:IEA (2021). 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

生物質能源發展趨勢

生物質(Biomass)係指活著或剛死去的生物,能夠當做燃料或工業原料的物質。在自然界中生物會抓取及釋放CO₂,形成碳循環,在正常週期下不會形成多餘CO₂排放,所以生物質能源又可稱為碳中性(Carbon Neutral)的能源,是許多國家邁向淨零排放的一個關鍵選項。

近年來,全球生物質能源發電成長快速,2011-2021年的裝置容量增加一倍多,約達158GW,發電量成長88%,達到6,560億度電(如下圖)。在這樣的成長趨勢下,各種生物質能源的運用方式將不斷被開發應用。

全球生物質能發電量 ( 資料來源:REN 21, 2022. Renewables 2022 Global Status Report )

台灣已將淨零排放目標明訂在政策中,由於台灣高達97%以上能源仰賴進口,發展生物質能源除了對減碳有實質助益外,也能提升自主能源比例,增進能源安全性。考量國內外發展趨勢、技術發展及成本等原則,依台灣規劃的2025年再生能源推廣目標,總量達29,424MW(如下表),其中,生物質能源占比為2.64%,將達778MW;對比國際能源總署2050路徑規劃,生物質能源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台灣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 / 2022年2月數據 )

透過廢棄物及生物質能源
實踐資源循環

常見的生物質能源來自農林廢棄物、生活廢棄物、工業有機廢棄物等,藉由再利用技術將其轉為熱能或電能,目前較成熟的技術為廢棄物的廢轉能。但依經濟部能源局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我國將廢棄物發電與生質能發電分別獨立,生質能源專指利用農林植物、沼氣或經處理的有機廢棄物作為料源轉換而成的電能。

崑鼎深耕廢棄物管理領域20餘年,每年將250萬噸的廢棄物轉為電能,以2022年為例,操作運營的焚化廠在臺灣共9座(含一座試車作業中的「桃園市生質能中心」)、澳門2座,共產生14.2億度電,可換算為減少55萬公噸的煤炭。

目前試車中的「桃園生質能中心」,為全台首座新世代焚化發電廠,由崑鼎及母公司中鼎與長榮集團攜手合作,引進日本及歐洲先進的廢棄物處理技術,廢棄物熱處理系統廢轉能效率可達27%,較傳統焚化廠高出40%以上。除傳統的廢棄物發電,該生質能中心同時引進加拿大公司先進的廚餘厭氧發酵技術(單元流程詳下圖),可將生活廚餘經過檢查、破袋篩分、擊漿等前處理過程後,進入厭氧發酵槽,該槽為全台最大的厭氧發酵設備,每年處理能力達49,275公噸,透過生物的厭氧消化,將廚餘中的有機質轉換為燃料甲烷,再利用甲烷發電機轉換為電能,預估發電量每年可達200萬度電;而剩餘的沼渣及沼液,可規劃為有機肥料使用。崑鼎將持續整合國內、外的經驗及技術,積極拓展廚餘或禽畜等生物質能源發電。

未來趨勢及展望

在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下,生物質能源的開發運用越顯重要,依資料統計,台灣2022年垃圾焚化發電廠共產生33億度電,而生質能發電僅有1.7億度電,對比國際趨勢仍顯不足,若能有效整合資源及開發技術,將有大幅成長空間。目前台灣逐步發展運用生物質燃料來取代化石燃料發電,如近期台電宣布預計於興達電廠燃煤1號機組除役後改裝成裝置容量50萬千瓦之生物質能源機組。而台灣每年產生農林廢棄物約500萬噸,如稻稈、玉米穗軸、果菜廢棄物、農林產品加工廢棄物等,且富有面積廣大的山林,未來若能解決農林廢棄物的收集效率並重新規劃山林功能,將可大量取得生物質燃料供生物質燃料電廠使用。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淨零排放」為全球氣候行動帶來了目標和希望,而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運用,是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之一,崑鼎將秉持「珍惜每一分資源」的理念,以海內外累積的技術與經驗,參與生物質能源的開發與運用,讓每一分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朝淨零排放目標邁進。